共计12条搜索结果
“魏治中山”与“白狄复国”之相关史实钩沉
朝代:先秦
地市:石家庄市
先秦时期魏国对中山国二十余年的统治,客观上促进了白狄族融入华夏的步伐,后期中山国以儒学作为立国之本,与李克在中山传播儒家文化密不可分。白狄中山复国时间应在赵敬侯六年(前381)至赵敬侯十年(前377)之间,中山桓公...
魏治中山”与“白狄复国”之相关史实钩沉
魏国的统治对中山国崇儒重礼风尚的影响
战国初期,魏国灭鲜虞中山国之后,对中山地区进行了20余年的统治,在这期间,深受儒家子夏一派影响的魏国统治者将其重礼、重文、重教思想传入了中山地区,直到中山国复国之后,中山地区仍然保持着崇儒重礼的风尚,以至于最后...
中山灵寿城东周时期墓葬研究
"中山"是东周时期由北方地区少数民族"鲜虞"建立于太行山东麓的国家,其首见于史书为公元前506年[1],曾于公元前407年灭于魏,后桓公复国,最终于公元前296年灭于赵,前后历国二百余年。由于桓公复国后国力达到鼎盛,地位仅...
《史记》
乐毅者,其先祖曰乐羊。乐羊为魏文侯将,伐取中山,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。乐羊死,葬于灵寿,其后子孙因家焉。中山复国,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,而乐氏后有乐毅。乐毅贤,好兵,赵人举之。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,乃去赵...
《诗经》中反映的华夏族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
《诗经》中反映的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具体表现为:反叛与平叛;侵扰与防卫;覆国与复国;侵袭与征伐。这些只是民族关系的表象,其实和平才是主流。这种状况的出现与当时的民族政策,即继承了上古时期的文化招抚(即德治)...
中山王壶铭与晚周祭礼考略
中山国是东周时期一个诸侯国,国都位于今河北平山县境内。春秋时期的中山国乃箕子之后鲜虞氏所建子姓国,战国中山国建于鲜虞中山故地,或为周天子所建的姬姓侯国。战国中山国最初建都于顾,曾一度被赵灭国,中山桓公再次复...
恒岳岭路铭
朝代:隋唐五代
地市:邯郸市
此碑是调露二年(680年)二月,恒州长史为北击突厥的唐军刻立的引路铭。正书,无书撰人姓名,由深泽县处士张克镌刻。由于原碑已佚,赖后世地志得见片羽只鳞。史料摘抄:深泽处士张克隽撰,恒岭处士(缺姓名)书。高宗...
鲜虞中山国邦交研究
春秋战国时期,存在着“外事大可以王,小可以安”的邦交思想。邦交活动的成功与否俨然成为影响社稷存亡的关键因素。鲜虞中山国从“戎狄小国”逐渐发展成为仅次于战国“七雄”的“千乘之国”,邦交往来在其与霸主抗争、顽...